昨天下午,大嶝岛一座普通的三层楼房内,十几名“学徒”正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学习缝纫技术。她们如今做针织的手,过去几十年曾泡在滩涂咸咸的海水里。
作为翔安区贯彻“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推进失海失地农渔民转产就业的首个试点,大嶝街道以“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险,民生有保障,收入能增加”为目标,为农渔民想事做、找事做。试点三个月街道新增转产就业1171人,超额完成了千人转产就业目标。
千人就业 拉动群众幸福指数
海域功能的转换,曾把大嶝农渔民的就业,推到了尴尬的位置。为全面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翔安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大嶝开展转产就业试点工作。
“大嶝街道贯彻《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开展农渔民转产就业工作试点方案”,油墨清香犹在,它的出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而农渔民们,也从中读到了自己的“幸福指数”。如今的大嶝,已形成以转产就业基地为核心,以手工珠绣、战地旅游、餐饮美食等传统产业为支撑,以海鲜美食城、农(渔)家乐、大嶝小镇、休闲渔村、小嶝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商业街等项目载体为驱动的多元化转产就业模式。
30条纽带 拉来就业岗位
新成绩的背后,是大嶝街道出台的15条“就业渠道”及15条“配套政策”——它们,如今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转产就业的“双十五条”。这些“就业渠道”和“配套政策”,如同30条纽带,为农渔民们拉来了就业岗位,拉动暂时失去劳动工具的他们不断走向新的人生。
吸引人们视线的,显然是“双十五条”中“扶持”、“补贴”、“免费”等字眼。例如,针对珠绣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加工业因全球经济不景气订单萎缩造成用工减少情况,政府将按订单单价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参加手加工的农渔民,按月给予工资性补贴,每月补贴工资的10%。此外,针对不同就业意向人员,将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并给予培训期间工资性补贴和生活补贴。
一个典型 示范带动作用凸显
大嶝街道双沪社区,碧海银滩。大嶝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婴水说,大嶝街道是失海失地农渔民转产就业试点,而这个社区便是“试点中的试点”。王婴水介绍,双沪社区已经作为“转产就业典型点”,正式列入了翔安区的“培育计划”,其目的很明显,即“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各社区管理提升、服务优化、温馨包容、邻里和美”。
一场大规模的典型点培育工作,已经在这里悄然展开,而其中的环境美化提升,让人们迅速感受到社区实实在在的变化。社区通过对“两横三纵”干道的整治,使社区道路更加清洁、规范、有序,与此同时,社区内“一大两小”三个公园也即将建成启用。
最令人瞩目的,还是社区内的试点项目建设,而它们,都无一例外地与农渔民们的转产就业有关。据大嶝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德才介绍,现在,一个集“成果展示、信息发布、就业培训”等于一体的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正呼之欲出,此外,不远的将来,完善后续配套建设的大嶝海鲜美食城,还将帮助更多的农渔民实现转产就业。(王元晖 林瑞声 蔡江沈)
信用赋能 中小企业融资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