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种 |
生产量(万吨) |
表观消费量(万吨) |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率(%)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率(%) |
||||
十一五 |
十二五 |
十一五 |
十二五 |
||||||
十种有色金属 |
3136 |
5156 |
13.7 |
10.4 |
3449 |
5560 |
15.5 |
10 |
|
其中 |
精炼铜 |
454 |
796 |
12.0 |
11.9 |
748 |
1147 |
15.0 |
8.9 |
原铝 |
1624 |
3141 |
15.1 |
14.1 |
1585 |
3107 |
17.5 |
14.4 |
|
铅 |
416 |
440 |
12.2 |
1.1 |
420 |
437 |
16.5 |
0.8 |
|
锌 |
521 |
615 |
13.7 |
3.4 |
565 |
671 |
11.5 |
3.5 |
|
镍 |
15.9 |
23.2 |
12.5 |
7.8 |
52 |
102 |
21.4 |
14.4 |
|
镁 |
65.1 |
85.3 |
7.7 |
5.6 |
37.5 |
53.2 |
16.5 |
7.2 |
|
黄金(吨) |
341 |
450 |
8.8 |
5.7 |
572 |
986 |
17.3 |
11.5 |
|
注:2015年产量为国家统计局公报数据,铅产量数据包括未统计的部分再生铅产量;镍消费数据包括镍铁中含镍量。 |
品种 |
2015年表观消费量(万吨) |
“十二五”年均增长率(%) |
2020年预测产量 (万吨) |
2020年表观消费量(万吨) |
“十三五”年均增长率(%) |
|
十种有色金属 |
5560 |
10 |
6500 |
6800 |
4.1 |
|
主要品种 |
精炼铜 |
1147 |
8.9 |
980 |
1350 |
3.3 |
原铝 |
3107 |
14.4 |
4000 |
4000 |
5.2 |
|
铅 |
437 |
0.8 |
465 |
450 |
0.6 |
|
锌 |
671 |
3.5 |
710 |
730 |
1.7 |
|
镁 |
53.2 |
7.2 |
130 |
75 |
7.1 |
|
黄金(吨) |
986 |
11.5 |
520 |
1200 |
4 |
|
注:铜、铅、锌的产量和消费量数据均包括部分再生金属。 |
指 标 |
2015年实际 |
2020年目标 |
“十三五”累计增减 |
|
1.基本指标 |
||||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12.5 |
8 |
- |
|
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30 |
40 |
[10] |
|
重点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
0.6 |
1.0 |
[0.4] |
|
2.绿色发展 |
|
|
|
|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
[22] |
[18] |
- |
|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污染减少(%) |
[20] |
[15] |
- |
|
电解铝液交流电耗(千瓦时/吨) |
13350 |
13200 |
[-150] |
|
海绵钛电耗(千瓦时/吨) |
25000 |
20000 |
[-5000] |
|
镁冶炼综合能耗 |
硅热法(千克标煤/吨) |
4500 |
3500 |
[-500] |
电解法(千瓦时/吨) |
18000 |
16000 |
[-2000] |
|
赤泥综合利用率(%) |
4 |
10 |
[6] |
|
再生铜占铜供应量比重(%) |
25 |
27 |
[2] |
|
再生铝占铝供应量比重(%) |
15 |
20 |
[5] |
|
再生铅占铅供应量比重(%) |
33 |
45 |
[12] |
|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
精深加工:有色金属材料基因组工程与制备加工过程模拟仿真技术,有色/稀有金属合金高纯和超纯熔炼与先进凝固成形技术,难变形合金挤压成型加工技术,大规格板材/锻件/结构件残余应力无损探测与消减技术,大型复杂薄壁结构件近终型坯料低成本制备与精密加工成型技术,有色/稀有金属零件3D打印技术,有色金属大流程生产制造工业大数据与智能控制技术。 |
资源开发:大型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深边部资源勘查技术、数字化矿山开采技术与装备、低品位多金属及难选矿资源高效选矿技术等。 |
冶炼:低品质铝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电解铝槽智能化及低排放技术,低成本短流程炼铜(铅、锑)清洁冶炼技术,低成本红土镍矿、海绵钛节能降耗冶炼关键技术,超纯稀有难熔金属冶炼技术,难选冶矿石提金技术等。 |
重金属污染防治:烟气脱汞技术、含砷等固体废物无害化技术、重污染场地生态修复技术等。 |
资源综合利用:残钛合金、废锂离子电池以及稀有、稀贵和难熔金属回收及再生利用技术,高铝粉煤灰经济利用产业化技术,赤泥综合利用技术,锌浸出渣含锌二次物料高效处理技术等。 |
应用技术:交通运输用铝、镁部件工业化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电子电力用超细超薄精密铜合金丝箔材应用技术,钛合金大型及复杂结构件高效优质焊接等应用技术。 |
冶炼升级:推广利用粗铜连续吹炼技术改造转炉,实现铜冶炼吹炼清洁生产;推广电解铝槽及氧化铝生产线大型化技术升级、铝冶炼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实现节能减排;采用富氧熔池熔炼工艺直接处理废铅酸蓄电池铅膏,实现清洁生产和降低能耗;采用铜-黄金联合冶炼改造小型湿法黄金冶炼厂,提高黄金生产集约化水平和金属回收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锑冶炼采用富氧强化熔池熔炼等先进技术淘汰鼓风炉等落后装备,降低能耗,无害化处置砷碱渣,提高回收率。采用先进盐湖提锂技术,扩大青海及西藏盐湖提锂生产规模,推进江西锂云母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提升改造现有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并构建铝电完整产业链,降低成本。 |
退城入园:推进湖南株洲冶炼厂、广东韶关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湖南锡矿山、湖南株洲冶金炉厂、北京矿冶总院磁材、云南铜业冶炼厂、甘肃华鹭铝业、中铝贵州分公司氧化铝和电解铝、抚顺铝业电解铝、赤峰云铜阴极铜等搬迁改造工程,开展工业污染土地、废弃地治理,加强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接续替代产业建设。 |
铝合金材料:航空航天用耐损伤铝合金薄板、新型高强高韧铝合金厚板、挤压材和锻件,三代铝锂合金板材和挤压型材,水陆交通运输用高耐蚀铝合金板材、高强可焊大型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高性能铝合金汽车面板,汽车防碰撞系统用泡沫铝结构件,汽车发动机和内部结构件用铝合金精密锻件和铝硅合金压铸件,石油钻探用高强耐蚀铝合金管材等。 镁合金材料:航空航天用高强镁合金大尺寸复杂铸造件、高强耐热镁合金大规格挤压型材/锻件,3C产品用镁合金精密压铸件,大卷重低成本高成型性镁合金板带材,汽车轻量化结构件用镁合金精密压铸件等。 钛合金材料:航空航天用钛合金薄板/厚板/棒材/锻件,3D打印钛合金复杂结构件及配套低成本钛合金粉末,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钛合金超宽幅厚板/大口径厚壁管,超塑成形钛合金薄板,中强/高强钛合金挤压型材,海水淡化装备用高精度钛卷焊管及配套大卷重低残余应力钛带,石油钻探用高耐蚀钛合金管材等。 |
集成电路用材料:电子级多晶硅、12和1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平板合金靶材、旋转靶材及氧化物靶材,6英寸锗片,引线框架用新型高强高导/高强高弹铜合金带材、覆铜板及集流体用超薄铜箔。 新型配套材料:高性能铜合金超细丝材和超薄带材,光伏太阳能电池正银电子浆料,高性能银粉,光伏无铅焊带,各类高性能焊带,厚膜浆料,贱金属电子浆料,燃料电池用电极浆料。 其他材料:超纯稀有金属及高精度深加工材,电容器钽粉,真空电子器件用钨、钼窄带,高纯及超高纯金属,高性能永磁铁氧体,具有高饱和磁通密度、高直流偏置特性、高磁导率等性能的软磁材料。 |
基础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氟化锂、四氧化三钴、三元氢氧化物等。 正极材料:高比容量及长循环寿命锂离子电池用层状高镍正极材料、富锂锰基固溶体正极材料,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锂硫电池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硅碳/合金类负极材料。 其他材料:锂离子电池用高强度高延展性低缺陷铝箔、铜箔和多孔铜箔,高效低成本核壳结构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金属(铝、镁等)空气电池空气电极材料。 |
钨钼:超高硬度高韧性硬质合金、高端带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工模具、高性能难熔金属粉末、钨钼大型复杂异型件。 锆铪铍:核级海绵锆铪及加工材、功能锆铪陶瓷;高性能金属铍材、大宽度高精度铍铜合金带材、铍铝合金。 锡锑:锑系复合阻燃材料、高品质锡基合金焊粉和免清洗型软钎膏、锡化工产品。 |
循环经济: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为重点,加快高值再生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以废杂铜为原料生产高值铜加工产品,支持废旧易拉罐保级利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和推广,支持利用现有矿铜、铅、锌冶炼技术和装备处理含铅、含铜、含锌二次资源,在二次锌资源企业推广窑渣回收设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尾气脱硫系统等。支持以矿山废渣为复垦土壤基质的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建设黄金尾矿、氰化尾渣等固体废弃物二次利用工程。在氧化铝厂区或赤泥库附近建设赤泥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
节能减排:推广大型高效节能自动化采选装备以及新型高效药剂,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高效节能技术,铝电解槽、镁冶炼、海绵钛、氧氯化锆节能减排技术等,支持利用局域电网消纳绿色可再生能源。 |
清洁生产:在湖南、广西、贵州等锑冶炼集中地区开展砷碱渣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工程,对新产生砷碱渣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到2020年消纳现有集中入库堆放的砷碱渣。实施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推广不锈钢滤网脉冲反吹清灰电除尘器。开展工业污染土地、废弃地治理。重点推广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黄金冶炼氰化废水无害化处理技术、采矿废水生物制剂协同氧化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等。冶炼企业要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技术改造,降低水耗。 |
绿色产品:在全社会积极推广轻量化交通运输工具,如铝合金运煤列车、铝合金油罐车、铝合金半挂车、铝合金货运集装箱、铝合金新能源汽车、铝合金乘用车等,到2020年,实现30%的油罐车、挂车、铁路货运列车采用铝合金车体。 |
资源勘探工程:新疆天山、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大兴安岭等铜资源前景较好成矿带的地质勘探工程,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四川等具有资源前景的省区铅锌矿地质勘查工程,河南小秦岭、山东胶东、内蒙古中部等金资源前景较好成矿带的地质勘查工程,增加后备资源。云南个旧锡矿、冷水江锑矿、胶东半岛金矿等矿区深边部找矿工程。继续开展境内外现有矿山外围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进一步发现勘查远景区,促进商业性勘查工作实现新突破。 |
矿山建设工程: 铜钴矿:支持新疆阿勒泰地区铜多金属矿、云南迪庆州普朗铜矿、云铜凉山矿业红泥坡铜矿、西藏玉龙铜矿二期、湖北铜绿山-铜山口铜多金属矿、黑龙江嫩江地区铜矿等开发基地建设。以南美、非洲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的铜钴资源为基础,继续推进在建及拟建项目建设。 铅锌镍金矿:支持甘肃南部地区铅锌锑金矿、西藏日喀则斯弄多铅锌矿、内蒙古巴彦淖尔金矿、莱州纱岭金矿、海域金矿、朱郭李家金矿、新疆若羌县坡北地区镍铜矿、甘肃金川地区铜镍矿、青海夏日哈木镍矿等开发基地建设。重点以东南亚、大洋州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的镍钴矿资源,“一带一路”沿线金矿资源为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继续推进相关项目建设。 铝土矿及氧化铝:加快贵州遵义务正道铝基地、山西晋西北铝工业基地建设。重点以东南亚、大洋州、非洲、南美、加勒比海等地区投资的铝土矿资源为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和港口建设,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其他:加快滇东南-锡矿,广西河池地区锡锑多金属矿,湖南-冷水江地区和安化地区、广西河池南丹锑矿,湖南永州道县湘源锂铷铯矿等开发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在锂、锡、锑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资源开发项目建设。 |
智能检测分析:研发加工过程基于光学测量的热轧凸度检测技术、带材加工表面缺陷检测技术、板带材内部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研发选冶过程物料性质、物料形态、过程平衡感知系统,有色金属冶金过程重金属离子浓度在线检测技术,铝冶炼关键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矿山未知区域同步定位成图系统、岩体节理裂隙在线测量系统、钻孔参数快速测量系统、可穿戴式多灾种一体化测量系统技术及装备。 |
矿山采选智能感知控制:矿山静态及动态信息的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矿山智能化调度与控制技术、地质排产一体化信息系统、开采装备可视化表征技术等;深井提升系统智能控制、按需通风优化控制技术,井下矿石破碎、运输自动化控制与优化调度;采选主体装备智能作业与网络化管控技术,基于大数据的采选智能分析与优化决策技术;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的选矿设备建模技术。 |
冶炼及加工智能优化控制:氧化铝全流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电解铝全厂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控制管理技术,重金属富氧强化冶炼控制系统,湿法冶金优化控制技术,电冶金过程分时供电负荷优化控制技术。高性能有色金属板材轧制数字化控制成型技术,铝卷材自动跟踪定位识别技术,铝板带高架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大型立式淬火炉温度场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大型高性能整体构件关键热加工装备控制技术等。 |
数字化矿山:在铜矿、铅锌矿、铝土矿、镍矿、金矿等矿山开采领域,推广成套智能化协同采矿技术体系与主体装备,集成空间信息、环境信息和定位导航信息,依托骨干企业建设数字化矿山并开展行业示范,力争2020年,实现矿山设计数字化率提高50%、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降低20%、自动数据采集率高于90%、生产效率提高25%、运营成本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15%。 |
智能工厂:在铜、铝、铅、锌等冶炼以及铜、铝等深加工领域,实施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试点示范,促进企业提升在优化工艺、节能减排、质量控制与溯源、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加工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力争2020年,冶炼及加工领域智能工厂普及率达到30%以上,促进企业运营成本降低30%,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构建物联网平台,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互联;构建企业云平台,推广使用基于云服务的ERP、MES、能源管理系统,打通系统之间的孤岛;实施虚拟仿真与可视化服务,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指标;基于工业云的远程监控和移动监控技术,实现设备维检数字化、生产故障诊断智能化,提升生产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最佳投入产出比。 |
智能服务云平台:建设具有设备智能维护、产品质量监控、工艺流程优化分析及全流程故障诊断等多种物联网功能的矿冶及有色金属加工智能服务云平台;建立高性能航空铝材和乘用车用新型铝合金承载结构件基础服务平台,通过铝合金厚板等典型产品的残余应力闭环检测、模拟仿真、加工制造等海量试验数据,构建并优化铝合金成份、性能、轧制参数等数学模型,提升材料制备技术水平。 |
大数据服务:通过ICT技术与工程设计、生产经营、安全管控的融合,构建面向选冶与加工领域的第三方企业大数据平台,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技术支持等服务;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大数据在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 |
轻合金材料:推广铝合金在货运挂车及罐车、铁路货运列车、乘用车、高铁、液化天然气海洋船舶等领域的应用,推广铝合金建筑模板、铝合金过街天桥、铝围护板、泡沫铝抗震房屋、铝结构活动板房、铝制家具以及铝合金电缆等的应用,支持铝镁合金压铸件、挤压铸造件和锻造件等在高铁、航空、汽车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实现铝在建筑、交通领域的消费用量增加650万吨,镁合金在交通运输领域扩大应用15万吨。 其他材料:推广建筑用铜水管,加快高强高导铜合金带材/丝材/箔材、高强高导接触网线、超高纯无氧铜丝线材、铜铝复合材、超细铜合金丝材在高端功能元器件和先进电力装备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大尺寸铟锡氧化物靶材、高纯稀有难熔金属靶材、大尺寸单晶硅片等在信息产业的应用;积极推进核级海绵锆铪材、银镉棒等在核电领域的应用;加快钛和钛合金在油气开采和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
信用赋能 中小企业融资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