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图书城·城院店外景。
学生在新开的书店里读书。
外图书城·城院店的一二楼之间有高高的书架。
伴随民营实体书店在厦回暖,两大国营实体书店——新华书店和厦门外图集团最近也频频有新动作。昨日,厦门外图集团同日开启两家新店,除了位于“猫头鹰楼”的鼓浪屿店,另一家则深入校园,位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上个月,新华书店也在江头首开其少儿主题书店,并将在集美大学开新店。
这两个书店业“老大哥”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高校,让书店进校园再度受到关注。“这只是开始,相信接下来厦门还会有更多的校园书店。”厦门外图集团总经理、厦门市出版物发行协会会长申显杨告诉记者。
精巧书柜+木色桌椅+户外庭院
更追求时尚格调
注重师生的体验感
位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园内的外图书城·城院店,正对面就是学校的图书馆。不同于鼓浪屿店契合老别墅的庄重典雅,这里更追求充满活力的时尚格调。精巧的书柜与细腿的木色桌椅做伴,加上巧妙的中式借景技术,让读者走进这里视线无所阻隔,但也一眼望不到边,层层叠叠、峰回路转之时又是一处等待着的“萨特”。书店外还拥有180平方米的户外庭院,室内外共有60余卡座,为读者打造了休闲的阅读空间。
不论怎样的外在,书永远是书店的中心。深耕多年的外图深知这点。外图书城·城院店室内经营面积约100平方米,图书品种近5000余种,陈列图书近万册,内容以文学社科、历史哲学、经济管理等种类为主,涵盖外文进口书籍、音像制品等。书店针对学生群体定期推出年轻、个性的图书专台。这是外图书店版图里第一家真正走进校园的书店。
之所以把书店开进高校,在申显杨看来是水到渠成。“对校园来说它需要文化场所,对书店而言,进校园可以让我们和校园里的读者群面对面,了解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读物。”书店里的一处细节颇有借鉴价值——店内挂了个“心愿书单”榜,如果学生想要的书籍店里没有,可以将心愿书写在上面,书店会按需调配书籍。这样的互动,保持了书店的活性,也为书店生存提供了基础。
新华书店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回归校园。据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晓滨介绍,新华书店其实早在1953年便在厦大开了分店,而最后一次退出则是在2004年。他透露,厦门新华书店预计下个月正式进驻集美大学,即将开业的新华书店集大店,将引入咖啡、文创等形式,全面契合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沙龙、讲座等文化交流的平台,会将“体验感”作为新店最核心的要素。“实体书店正面临新的形势,我们也要改变,而进驻校园正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是否能成功,我们也说不准,希望能在探行中摸出一条路来。”陈晓滨说。
尝试创新经营模式
不期待立马赢利
书店进校园
是应对市场
的一种选择
从某些角度看,进入校园其实是书店应对市场的一种选择。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分公司总经理谢兴权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转型后的新华书店不搞一体化,我们会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读者需求来找准书店定位,这是我们现在寻找的方向。”所以,新华书店在厦门开儿童主题书店、旅游主题书店,也开校园书店。这其中,校园书店针对的是爱看书的高校师生,这部分受众有着优质的粘合度。陈晓滨表示,新华书店在集大开分店,其实也算是集团战略规划中的一环,集团未来将在厦门开设多个社区书店,而大学师生群体是一个主要群体。
事实上,大学校园里的书店并不是新鲜话题,近年来,国内大批知名学府都有开在校园里的各色书店。但大学校园里的书店,也曾一度遭遇困境。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2015年6月所做的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生存状况调查显示,30%的高校内不再有实体书店,78.57%的高校书店主营教辅类。租金上涨、网络冲击、阅读习惯的改变,都成为校园书店减少的原因。
如今,拥有实力的国营书店把目光投向校园,一方面得益于高校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书店自己的考量。据悉,此次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就为这家新书店减免了租金,这让书店省去了不少成本。对于新华书店来说,他们把书店开在大学,则是希望作为经营模式探索和创新的尝试。陈晓滨说,集团并不期待能立马赢利,他们已经做好刚开始要赔钱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