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集美区司法局积极探索,加大创新力度,稳妥推进集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生活帮扶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区实现矫正机制全面覆盖,全面落实。
2013年上半年开始,集美区试行将心理矫治引入社区矫正工作,加大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治力度,并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回归社会。
集美区司法局通过购买服务,让专业化社会工作者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帮教服务。
经过近一年的试点,今年3月25日,集美区司法局在全市率先通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经过公开招投标,与厦门市爱恩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合作关系,将心理矫治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让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帮教服务。
【为特殊群体“打开心墙”】
成立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组
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实现心灵回归,当前,集美区司法局将心理矫治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成立“打开心墙”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组,让心理咨询师参与并进行业务指导,实现心理矫治“九部曲”——审前调查风险评估、入矫再犯罪风险评估、犯罪人格与心理健康测试、入矫心理辅导、再犯风险排查及风险动态评估、集中教育、一对一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帮扶、未成年人心理矫治。
根据招标采购协议,心理矫治工作组委派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资格的心理咨询师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矫治与心理辅导,以司法所为单位每一季度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集中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和心理拓展活动,同时安排专业的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师加入集美区社区矫正工作小组。矫正小组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心理矫治方法和措施,进行心理治疗,矫正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集美区司法局负责人、副调研员吴禾硕表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矫正心理矫治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向社会打开了一扇流通的大门,让更多的社会爱心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事业中来。这些专业机构通过对帮教对象开展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服务,为这一特殊群体打造一片心灵的绿洲,使之在人性化的教育矫治中净化思想,平和心态,以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重塑自我,走向新的人生。
截至目前,集美区2014年全面启动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共对全区420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心理测评,对115名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了再犯风险排查,对48名因心理问题导致再犯风险较高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心理矫治,开展集中心理教育学习12人次,30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受益,自愿求助心理辅导的社区服刑人员90人次,安排未成年人矫正、危险驾驶矫正、情绪控制、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等专项小组活动13次,涉及110人次,截至2014年7月份,社区服刑人员受警告及警告以上处罚与同期比降低50%,脱管率、再犯罪率均为零。
【帮社区服刑人员重归社会】
耐心疏导,让他们敞开心扉
“不公平!”大智(化名)是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因性格敏感易被激怒,经常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认为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管理故意为难他。今年3月,他因态度不好、违反规定,被警告两次,甚至还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
在接受心理治疗期间,爱恩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屈艺老师通过多次与大智沟通,尝试理解他的情绪,逐步引导他说出心里的想法。经过多番真心沟通,大智感到屈老师的真诚,对其敞开心扉,说出为何存在“不公平”情节,其实是来源于从小到大,一直认为父亲更疼哥哥,忽略了他,让他心灵产生创伤。
在屈老师的耐心疏导下,大智慢慢改变心态,服从管理,认真参加集中教育。
“心理矫治可以让社区服刑人员敞开心扉,寻求问题根源,帮助他们重新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对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厦门爱恩心理咨询中心执行主任吴痕表示,通过心理矫治促使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发生良性转化,形成不再犯罪的心理机制、自我觉醒和悔悟,改变不正确的社会态度,重塑健全人格,从而让社区服刑人员最终成功回归社会。
【链接】
鼓励社区矫正工作者
参加国家级培训班
近年来,集美区社区服刑人员数量逐年上升,矫正工作任务在不断加重、责任不断加大、管理难题不断增加。
据介绍,今年6月份,集美区成立了社区矫正中心,进一步规范区社区矫正工作,逐步成为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和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管理的工作平台。
为提高社区矫正心理矫治水平,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矫治队伍,集美区司法局鼓励社区矫正工作者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目前共有15名社区矫正工作者参加了学习。区司法局还将联合爱恩心理咨询公司将在下半年继续对司法助理员及社工做一期心理咨询培训,一方面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据了解,集美区还将探索成立社区矫正协会,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试水”更多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
信用赋能 中小企业融资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