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28日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内暂时调整《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但是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除外。
审批调整
在法治轨道推进改革开放
根据决定,上述行政审批的调整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在3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对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专家表示,国务院在进一步扩展自贸试验区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新设的三个自贸试验区内暂停实施部分法律有关规定给予授权,使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等重大改革有法可依、于法有据,各项试点工作可以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开展,体现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开放的要求。
“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展,将在较大空间范围内更好地检验相关改革开放措施的实施效果以及复制推广的可行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说。
上海自贸试验区经过一年多运行取得重要进展,对外释放了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对内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氛围,成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风向标”。
通过相关部门充分评估,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深入推进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四个领域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其中,27项改革事项已先后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复制推广。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扩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范围,可以在较大空间范围内更好地测试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改革开放创新措施的效果,对政府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更为充分的试验,并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创新基础好、开放程度高的优势。
地方特色
福建注重与台湾融合发展
“新设三个自贸试验区,体现了我国整体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它们也将承担起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李光辉对新华社记者说,广东、天津、福建等三个自贸试验区,将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例如,广东自贸试验区注重的内容包括与港澳经济一体化、服务贸易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以及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福建自贸试验区注重与台湾的融合发展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以及旅游等内容;天津自贸试验区注重京津冀协同发展、租赁、大型机械制造等问题。
深度解读
自贸试验区扩围倒逼改革提速
自贸试验区扩围,再一次展示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魄力。业内人士分析,扩围后的四大自贸试验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以开放倒逼改革提速的信号明显。
三年试行 显示改革“蹄疾而步稳”
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试验区探索加快实施,相关法律调整在四大自贸试验区同步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在福建平潭,“卡位”成为最热门词汇。为了对接自贸试验区美丽图景,平潭人李兹钿早在今年6月就与两个台湾朋友合伙,开设了台货店铺。如今李兹钿的“跨海峡”合作店铺,已成为平潭对台免税商品市场的第一大商户。
“自贸试验区快速推进,并预留‘三年试行’的政策调整空间,充分显示了改革的‘蹄疾而步稳’。”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表示。
相关专家表示,自贸试验区“各有特色、均衡发展、不贪大求全”的特征凸显,说明中央推进自贸试验区的思路更加成熟,也有利于集中力量突破体制障碍,真正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目标。
互补对比 不简单复制,走差异化道路
26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说明时表示,在广东、天津和福建,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再设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互补试验和对比试验。
“互补、对比”,成为业界关注的自贸试验区扩围“焦点”。由于承担改革开放“国家试验”的职能,不简单复制、走差异化道路,对于扩围后的自贸试验区队伍至关重要。
据广东省有关部门介绍,广东自贸试验区将通过在CEPA框架下扩大对港澳开放、破除准入后的隐形壁垒和政策障碍、自贸区自身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在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特征,重视对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天津自由贸易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恩专对外透露。
福建对接台湾,广东侧重港澳,天津重点面向东北亚并统筹京津冀协同发展。业界人士分析,从三大自贸“新军”的战略布局来看,区域化特征、目标指向性更加明显。
“服务两岸关系大局、推动闽台融合,是福建的重大使命;福建自贸试验区的落地,将为闽台产业融合拓展更大政策空间。”黄端认为。
压力测试 倒逼简政放权、职能转变
在此次扩区之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主要包括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而“扩区”后的面积大大增加,并跳出了原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范围。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扩区,打破了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即自贸试验区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基础上办。“世界上其他的自贸区,多半是促进贸易便利化,因此需要海关的特殊监管。我国自贸试验区虽然也要促进贸易便利化,但更重要的是试验金融开放、政府职能转变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改革的概念。”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说。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教授认为,设立自贸试验区更像一种压力测试,相关改革举措放在这个框架下尝试,并以此倒逼简政放权、机关效能建设等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步伐。
“投资自由化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的重要经验。”刘恩专认为,在国民待遇基础上,天津滨海新区将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摸索建立的负面清单,清单所列事项甚至更为“瘦身”。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寅表示,在政府自身改革方面,未来自贸区将持续推进。比如尝试以大数据为支撑,建设监管信息共享的平台,使得事中事后监管更加现代化。
(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国内设立首支
自贸区主题基金
总规模50亿元,存续周期5年至7年
据新华网上海12月28日电 全国首只专注投资自贸试验区的基金“上海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28日发起设立,主要投资领域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商用物业和企业股权。
上海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由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首期规模为15亿元人民币,存续周期5年至7年。
上海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将主要围绕自贸试验区的全局发展及功能培育,服务于制度创新及服务业开放,重点投资自贸试验区的现代物流仓储、新型商务办公、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等内外联动的不动产项目。
信用赋能 中小企业融资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