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是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的“航母”级企业——数据显示,2015年,厦门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18.28万标箱,该集团完成近800万标箱。
排名
另一个排名同样值得关注:2015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再进一位,位列全球第16强,增长7.12%,增速位居沿海主要港口前列。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厦门港的“主力”,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功不可没。
定位
在全球第16强的基础上,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锐意前行:一个新的定位已经明确:夯实主业、发展特色物流,适度多元化经营,推动港口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集团打造成为更加国际化、专业化的集装箱码头服务商。
新军
近日,年通过能力超过100万标箱的外贸干线主力码头公司——厦门海润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下简称“海润子公司”)挂牌成立,这是进一步提升厦门港核心港区即海沧港区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公开资料显示,厦门海润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如果说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决赛圈16强会有一些“黑马”、一些偶然,但世界集装箱强港的排名,每进一步,都体现着这座港口、港口所在城市乃至区域的强大发展实力,没有半点运气成分。
在国家战略的实施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厦门港进入全球16强,有其必然性。资料显示,200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一百万标箱,之后,2003年、2006年、2008年、2013年和2015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200万标箱、400万标箱、500万标箱、800万标箱和900万标箱,将自身排名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直至去年的第16位。
16强来之不易。必然性的背后,体现出“操盘手”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不断修炼至臻的硬实力。今日,本报特别关注该集团在全方位提升码头服务和经营能力方面付出的努力,并勾勒该集团在带动厦门港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降本”的战略发展手段。
统筹运营>>
降本增效促升级
“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这样的发展思路看上去虽不高深,但将其在厦门港真正予以实现的,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
2013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成立,其整合了多家知名企业、上市公司的集装箱码头资产,实现“握掌成拳”、打破发展藩篱,使“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得以真正实施。在其后的几年内,在“优化东渡港区、提升海沧和嵩屿港区、发展刘五店港区”的总体思路下,厦门港航线布局得以优化,码头泊位资源合理利用。
逐条分解这一思路,即:东渡港区主要发展对台航运、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等业务;海沧港和嵩屿港区重点发展远洋干线业务;刘五店港区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智能化、自动化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为厦门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空间。
这种“物尽其用”,使集团运作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核心优化。比如,此次成立的海润子公司,位于厦门海沧港区4#-6#泊位,岸线长719米,陆域面积30多万平方米,可常态化靠泊12万吨级、减载靠泊15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船,是外贸干线的主力码头。
“海润子公司成立,每年百万标箱的吞吐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海沧港区作为核心外贸港区的功能,推动了厦门港的转型升级发展,巩固世界第十六强港的实力。”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海润子公司按照“分别经营、统筹运营”的总体指导原则,与运营海沧港区1#-3#泊位国际货柜码头形成“手拉手”,两家企业的生产资源得以统筹,大大提升港口资源效率,降低码头运营成本,增强了海沧港区客户服务综合实力。
软硬兼修>>
展现国际一流实力
强者,必有强劲的体魄,足以推动发展的车轮。
9亿元人民币,这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2013年成立后,用于深水泊位能力提升所进行的投资。现在,该集团旗下嵩屿码头代表着厦门港最强接待能力: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常态化靠泊,性能参数更高的桥吊和龙门吊齐聚于此,码头作业效率不断刷新纪录,多次进入全球排名榜单。
“面对全球集装箱航运联盟化、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在全球十六强港中,谁的接待能力强,谁便拥有发展的先机。”集团负责人表示。
目前,嵩屿二期相关码头工程正在加快推进,集团旗下海通码头在增配4台桥吊后,作业能力大幅提升,今年前五个月已完成年度计划过半,生产形势良好;在未来重点发展的刘五店港区,1#-5#泊位集装箱泊位建设正如火如荼。
软实力同样重要。现在,集团旗下码头正在向“智慧码头”进化,如拖车进出闸口实现自动化操作,较之前的人力操作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大型设备远程自动化操控项目,多个岗位上实现“无人化”;在通关系统中,无纸化已成为主流;不仅有24小时热线96861001,手机服务App也同步上线……生产、客服、口岸监管流程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厦门港向“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型港口”转变。
要效益,更要环境。在肩负世界强港建设重任同时,集团也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绿色码头”发展计划(包括龙门吊“油改电”、LED照明改造工程、船舶岸电、太阳能应用、拖车LNG升级改造工程等一系列环保项目),助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更契合国家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战略。
服务提升>>
增强全港经营能力
数十年搏击,凝练出发展之道: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认为,“服务品质与市场引导力”,是核心竞争力。
服务品质,带来引导力,使集团成为行业标杆:“同一港口、同一码头、同一服务、同一价格”的“四同一”港口服务费收策略已经制定,新的港口费率方案引导全港集装箱市场有序发展;7项口岸通关便利化举措得到口岸部门认可并逐步实施。
业务网络,如同一条条供血动脉,为厦门港持续提供发展脉动的新鲜血液。在“渠道、平台、网络”的业务发展总体策略下,“船、港、货”三位一体、多管齐下、有机结合的业务模式,全面带动了集团的辐射能力。
“国际中转和内支线中转、空箱调运、对台航运,是厦门港的成长性业务。”集团负责人分析,“这将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业务板块。”例如内支线方面,在“福建货厦门转、省外货厦门转”的业务方针下,集团已在福州、泉州、漳州、汕头等地布局一系列支线码头,打造“海上蓝色公路”支线交通网络, 引导集装箱运输“陆转水”。
现在,厦门港已经全面挺进中西部省份,中欧、中亚列车使这座世界十六强港拥有了国际物流大通道;省际和省内、沿海支线、对台航运等腹地网络日臻成熟。
新的业务亮点也在不断迸发。集团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展“东南国际修箱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港口综合物流业务发展新模式,推动港口业转型升级,迈开多元化发展第一步。
信用赋能 中小企业融资不再难